工商時報 【記者杜蕙蓉/台北報導】
兩岸醫藥合作開新局,在太景的治療社區型肺炎的奈諾沙星將取得第一張「準藥證」下,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表示,兩岸醫藥合作應設計一套可以往下走的機制,讓雙方都有依規,聯手搶進國際市場。翁啟惠表示,兩岸醫藥合作協議簽署已經3年,執行上卻一直有落差,沒有明顯進度,眼見各國政府都將生醫產業列為振興經濟和重心扶持的產業,兩岸的優勢互補應該要更落實,才能創造雙贏契機。翁啟惠認為,3年前的第6次江陳會,兩岸已簽署衛生合作協議,並以ICH和GHTF為合作架構,由於這兩個架構也是國際認定的標準,雙方應回到這個架構機制下,設計一套可以往下走的機制。例如:近期媒體報導大陸可望開放醫療投資,醫院投資的省市將從目前的5個放寬到20個,那麼將從醫院著手,先提共同標準相互認證醫學中心,取得共識,這樣就可逐步認證雙方的臨床試驗。另外,華人共同疾病的開發也是可以合作的選項。基於華人基因的相似,且兩岸在臨床研究和新藥開發已累積不錯的數據資料,像台灣在肝癌和肺癌的研究上,全球聞名;而糖尿病、頭頸癌、口腔癌等疾病基因也與其它人種不同,這都是可以建立合作的機制。翁啟惠認為,台灣生醫產業能量很活潑,但欠缺的是研發鏈的串聯整合,在臨床前及初期臨床試驗較弱,也缺乏關鍵技術、量產規模及國際市場布局,不過,我們生醫產業彈性佳、農業生技、臨床醫學和華人特有疾病研究上較有優勢,與大陸有互補優勢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